学术活动
欢迎关注华北电力大学!
一、组织单位
(一)指导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二)主办单位: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
(三)承办单位:中国电力云平台、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华电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华电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三)协办单位:北京嘉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四)特别鸣谢: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二、讲座主题:新型储能政策及技术分享
三、讲座时间: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14:00-17:00
四、讲座地点:线上直播:https://wlwth.xetslk.com/sl/2nOY85
五、报名联系:王老师15321299518(微信同)
六、主讲人信息:
(一)主讲人:李彦江
主讲人简介:李彦江,现就职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材料产业处。
讲座内容:《北京市关于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从“加快新型储能技术创新突破”“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新型储能技术和产品应用”“强化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要素保障”四方面提出15条具体政策措施。
(二)主讲人:招磊
主讲人简介:招磊,西南交大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嘉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负责公司压缩气体储能系统的整体技术方面工作。对整个储能行业和市场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压缩气体储能领域有着多年研究,专注于压缩气体储能系统尤其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压缩CO2储能系统工艺流程优化、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研究、系统工程优化及储能过程控制策略研究。
讲座内容: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现代能源体系变革的重要途径,作为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四要素之一的新型储能尤其是长时储能已经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力量。液化空气储能作为长时储能技术之一,其本身所具备的安全性、灵活性、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主讲人:林志华
主讲人简介:林志华,博士,三峡集团科研院专业师,长期从事压缩空气储能、叶轮机械、内流测试、系统开发、电站运维等相关技术与应用研究。博士课题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究内容前沿优质,属于商业机密,被判定为延迟公开。作为团队核心骨干深入推进JBGS《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级)和《面向风光耦合的多源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关键技术研究》(省部级)两个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开展《面向源侧宽负荷波动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集成优化与全工况运行规律研究》科研项目。
讲座内容: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压缩空气储能被认为是颇具发展前景的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系统基本原理来源于燃气轮机系统,不同点在于压缩机和膨胀机分时工作。
(四)主讲人:杨军
主讲人简介:杨军,国网青海电科院新能源(储能)技术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新能源及储能并网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国家重点及国网公司项目多项,作为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建立了省级网源协调管理平台,对省内涉网安全提供有力决策支撑。2020年开始担任IEEEPECS技术委员会可再生系统集成技术委员会光伏并网及消纳技术分委会理事。近年来发表中文核心及EI检索论文1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项,鉴定国际领先成果3项,或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项、国网公司技术标准3项,所获成果主要应用于高原地区新能源发电的系统调度、入网检测、安全管理及电网协调运行等方面。
讲座内容:青海电科院新能源(储能)技术中心杨军分享《大规模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探索》,他结合青海电网目前新能源装机和储能发展情况,介绍了青海电源侧储能以及共享储能应用情况,重点分享了国网青海电力创新提出的“共享储能”的运营模式、技术平台和应用效果,分析几种储能技术的技术特性、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分析应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助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经济社会能源绿色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五)主讲人:刘乐浩
主讲人简介: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培博士。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主任,兼IEEE PES储能材料与器件技术分委会副秘书长等,曾任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主任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锂/钠离子电池及规模化储能技术研究,合作开发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于2017年首次通过中试。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等,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
讲座内容: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交通运输、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现今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成本、长寿命、快充电速率的二次电池的需求仍愈发迫切。在负极方面,我们对锗酸锌、氧化钛等纳米材料进行了形貌控制和复合,并通过氧空位等缺陷调控,提出了电偶极子辅助离子传输机制,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容量、循环稳定性、倍率等特性;在固态电解质方面,构筑了基于磷酸钛铝锂纳米颗粒填充、芳纶纳米纤维改性、三维纳米纤维网络骨架支撑、芳纶分子共混的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薄膜,有效增强了其电学、力学、热学和电化学性能,并揭示了其电学和力学性能的改善机制;在正极方面,通过表面包覆、电解液添加剂工程等方法,有效保护了镍钴锰酸锂氧化物,改善了其电化学循环性能。我们在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方面的研究为高性能、低成本锂/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主讲人:田华军
主讲人简介:田华军,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储能电池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储能材料与器件团队负责人。2021荣获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长期从事单价离子电池,主要包括全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多价离子电池,包括高安全性镁、铝、锌离子电池在内的高比能二次新型储能电池研究。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系统开展先进二次储能电池研究工作,在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文章50余篇,被引超3600余次,申请专利14项,授权8项。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储能电池领域项目,包括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揭榜挂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澳大利亚UTS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Grant等项目。所领导的“先进二次电池储能团队”重点开发应用于电动汽车以及适用于智能电网与局域储能用储能系统的高能量密度、宽温区、长寿命、低成本钠离子电池、高安全固态锂电池、高安全多价金属离子电池储能材料与器件体系。
讲座内容:前已经商业化的水系锌电池技术主要是基于碱性水系电解液的镍锌电池和锌锰电池。这类碱性电池主要面向小型电动工具、玩具电源等应用场景。然而,基于碱性电解液锌电池受限于锌负极循环寿命短的问题,总体上难以在规模储能中推广应用。基于中性或近中性水系电解液的锌电池技术相比于碱性电解液体系具有理论上更长的锌负极循环寿命。同时,基于中性水系电解液的水系锌基电池技术在理论上具有高安全性、低成本、高比能以及长寿命的优点,在电网侧储能、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微电网及住宅电力储能等电力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然而,水系锌电池存在包括金属负极腐蚀、枝晶生长、产氢等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点亟需解决。本研究报告总结了报告人团队在水系锌电池研发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系统性研究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对水系电化学体系中离子插层化学的基本理解,并为探索高性能水系锌离子电池及其他新型储能电池体系提供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