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于2001年开始筹建,2003年1月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通过了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教委的评估,成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2006年10月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建设目标:凸显电力特色、实现全面创新、全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电力科技园;以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为首都经济和国家电力服务。

学校科技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园多区的发展格局,大学科技园校内园区包括北京校内园区和保定校内园区,并已分别成立北京天德科技园有限公司和保定华电科技园有限公司履行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和建设职能。同时,苏州分园也在筹建中。华北电力大学2008年同中关村管委会共建华北电力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2010年科技园成立北京市电力技术转移中心;2010年通过科技部教育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习基地的认证。科技园依托华北电力大学鲜明的电力特色学科,现有系统控制研究所、智能控制与仿真研究所、软件研究所、四方研究所等66个研究机构,已经建立了电力技术孵化器及北京市电力技术转移中心,主要包含以下领域:电力工业仿真、电力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等。

学校科技园依托华北电力大学现代电力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各个科研团体,构建成果中试平台,在校内构建技术和产品研发平台,形成市场需求和产品开发的对接,不断提供有产业化前景的创新成果,为孵化基地源源不断地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种子”;通过在学校周边建立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为企业提供孵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推进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
学校科技园秉承“园区构筑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则,针对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特点以及电力行业特色,为提高科技园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孵化企业成功率,整合大学、政府有关部门和国家七大电力集团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精心搭建了科技园多项特色服务平台。

1 公共试验支撑平台 华北电力大学的工业过程仿真与控制实验室、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实验室、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以及电磁场分析、测试和电磁兼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已对园区企业和孵化项目全面开放。科技园重点建设电力工业仿真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电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具有电力特色的公共试验平台。
2 中介服务平台 科技园有良好的中介服务平台,对入园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代理服务;协助企业申报国家、市、区各级各类项目,进行双高认证和双软认证;定期向企业发布科技成果信息;为孵化企业提供多方位、全过程的服务。科技园依托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北京市昌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北京市昌平区投资促进局以及保定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商、财政、税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支撑服务机构及政府职能部门,为创新创业人员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投资环境良好,创业秩序井然。同时与税务、法律、工商、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了联系,通过规范化的操作,使在孵企业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营,提高创业成功率,为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人员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3 投融资平台 科技园采取吸引、筹措、运作多元化资金的办法,搭建了比较完备的投融资体系。(1)自主投资体系。科技园每年设立300万元的种子孵化专项基金。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项目资助基金,为种子期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寻找政策性风险资本。(2)金融融资渠道。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了融资关系,为科技园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3)其他融资渠道。与国电电力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北京汉江投资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有前景的电力科技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发展筹资。
4 电力科技支持平台 以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紧密依托学校相关院系的科研条件和现代电力科学技术研究院,网络了校内外专家学者,建立电力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首先科技园建立了包括校内和校外电力专家信息库,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项目论证、技术咨询和专业指导等服务工作;其次科技园加强与学校各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我校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实验及研发等支持;三是与有关企业和机构合作,为新产品提供中试基地;四是开展技术培训和专题讲座。
5 市场及营销策划平台 科技园针对电力行业的特点,与我校控股的、长期以电力科技产品营销为主营业务的北京华电之星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搭建电力公共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建立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园区中小型企业提供公共营销服务,为产、学、研服务,实现科技园企业间优势互补,降低中小型企业营销成本。
6 人才培训平台 华北电力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明显的人员培训优势。科技园与华北电力大学培训学院联合建立了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培训中心,为在孵企业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通过专家指导、企业诊断、案例分析、实习观摩等形式,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
进入